当前位置: 首页 > 气象防灾减灾 > 气象科普

遇旱涝急转,农业生产怎么办?

5月至6月,我国华北、黄淮、江淮等地降雨偏少,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高温。7月3日后的降雨使黄淮、华北等地大部旱情缓解,由于雨势较强、雨量较大,旱涝急转的风险也引发关注。

旱涝急转是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,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,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。从持续“热辣滚烫”转为“大雨倾盆”,天气快速“变脸”会对农作物产生哪些影响?农业生产又该注意什么呢?

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钱永兰、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董航宇、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许莹。

天气模式切换需辩证看

雨带向北摆动带来丰沛的降水使华北、黄淮等部分前期干旱地区从高温区“退群”,大部地区农田土壤墒情明显改善。钱永兰认为,此次降水对前期受旱的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、棉花等春夏播作物恢复生长和苗情转化升级都非常有利。

以前期受干旱影响较大的河北省、安徽省为例,董航宇表示,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旱情已解除,局部还存在轻度旱情;许莹表示,充足的水分能够促进淮河以南地区需水量较大的作物,如水稻、棉花等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提升。

然而,旱情过后接连的强降水过程,也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灾害。专家提示,要谨防旱涝急转的危害。

钱永兰表示,在一些降水较强、雨量较大的地区,部分低洼农田可能出现积水。玉米、花生等作物苗期抗渍能力都比较弱,如果不及时排出积水,极易发生渍涝灾害。持续降水也容易导致土壤脱肥,造成作物肥力不足。许莹提到,淮北中部雨量较大的地区已出现局部农田渍涝,不利于夏玉米、夏大豆等在地作物根系生长。董航宇还指出,雷雨大风易造成高秆作物倒伏、果树落果断枝、设施大棚的棚膜和结构损坏。

旱涝急转风险需早应对

多位农业气象专家都提到,如遇旱涝急转,要做好农田渍涝预防、病虫害防治和作物灾后补救工作。

目前,北方玉米、大豆、花生、棉花等大部作物处于旺盛生长阶段,钱永兰指出,强降水来临前要注意提前疏通沟渠,以防渍涝渍害,建议有田间积水的地块及时排涝降渍,并及时追肥,促进作物快速生长。

如何具体做好农田渍涝预防措施?董航宇介绍,首先,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挖好排水沟,并及时对大沟大渠进行加固检修。其次,要及时清理田内排水沟,及时排出地面积水。

此外,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。许莹解释,雨后田间湿度较大,高温高湿条件易诱发病虫草害。“尤其要注意水田区稻飞虱、旱作区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和防控,以防其蔓延流行为害。”钱永兰说。

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作物,专家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。对于倒伏的玉米植株,如其正处于小喇叭口期,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管理措施,雨后植株会自行恢复直立生长;如已经进入到抽雄散粉期,植株倒伏后需要人工扶起,并用土壤加固植株。对于部分晚播的作物蔬菜,如遇旱涝急转,要及时查苗补种。我国南方即将进入早稻收获、晚稻栽插的“双抢”时节,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在强降水来临前或降水间隙及时抢收抢种。

(作者:闫辰宇 责任编辑:曹锐怡)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